80后非遗新生代传承人曾宪鹏:跨界融合,让非遗“活”起来
2023-03-29 07:24:03

图片




“落刀如鬼神,核上刻春秋。” 广州榄雕,是全国核雕三大流派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工精艺高,玲珑轻巧,多姿多彩,具有鲜明的汉族民族风格和广东地方特色,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今的广州榄雕既是工艺,更是艺术,它贯穿着古老的岭南文脉,成为传播文化的载体,焕发着新的生命与光彩。今天,小e将带你走进广州榄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曾宪鹏的一方榄雕天地。


图片



曾宪鹏,广州市昭耀榄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副总监、曾氏榄雕第二代传人。现任第十四届广州市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广州市青联常委,2014年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榄雕》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榄雕高级工艺美术师。代表作《中华乐韵》、《金玉满堂》先后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曾入选羊城青年文化英才,获得“2018-2019年度优秀广东省青联委员”等荣誉称号。


曾宪鹏从小就在父亲做榄雕的工作台旁长大,对于榄雕他似乎有着天然的喜爱。他的父亲曾昭鸿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榄雕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上世纪70年代,曾昭鸿进入广州大新象牙厂当学徒,师从区宇仁学习榄核雕刻技艺,与榄雕结下一生之缘。满师后大胆运用镂空等传统技法,并独创榄核镶嵌技术。


图片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明代·魏学洢《核舟记》


“到了中学时期学了《核舟记》这篇课文后,我才知道父亲所做的原来在语文课本里都有记载的”,曾宪鹏回忆道。2002年,他偶然通过新闻了解到榄雕技艺已被列入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作为一名“传二代”的他,决心跟随父亲从事并继承广州榄雕这项手艺,兴趣成了一种使命。


“因为家庭的熏陶,我从小对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很多人都觉得很多家族传承的技艺都是父辈逼着后辈学习,而我却刚好相反,是我要求父亲教我榄雕技艺。”在父亲身上,曾宪鹏学到了坚持。“榄雕不仅是用手去做,还要用心去做,择一事终一生。”做每一件作品时,他都会要求自己沉下心来,做好充分的准备,看准了再下刀。


在这个呼唤匠人归来的时代,曾宪鹏认为,不管是从事非遗传承还是从事传统技艺,都需要工匠精神。首先就是埋头苦干,全身心地去做一件事情;其次就是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改进优化,使之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跟上时代的步伐。曾宪鹏的工匠精神让他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获得众多奖项。


图片


△《中华乐韵》(曾宪鹏)


图片



图片



曾宪鹏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传承与创新——工艺美术作品展”金奖、中国文化创意奖金奖、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金奖、广东省首届非物质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金奖、国际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奖金奖等多项奖项。




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曾宪鹏为榄雕的发扬与传承不遗余力,除了创新榄雕作品的题材、表现形式等方面,还从事教学传艺、编写教材、交流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


从过去和现在,无论是设计风格或是传承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老一辈榄雕人的创作偏向传统,灵感多从古代神话传说中虚构而来,但曾宪鹏自己则十分喜爱历史题材,其榄雕作品多取材于历史文献,更加记实。


图片


△《拔山举鼎》(曾宪鹏)


面对这样的转变和创新,曾宪鹏则表示:“任何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榄雕传承了一千多年,其中关键就是在不停地变化,我们称其为创新。再好的作品,如果不创新,总有一天会淡出人们的视线。”


设计风格如此,传承模式亦如是。而今,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已很难适应当下社会,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局,曾宪鹏通过改进刀具、浓缩课程时间开展基础传承班以及开设讲座+体验班,将这种模式变得更加的多元化。相比起以前要通过漫长的学习才能出师的教法,用较短的时间就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2-3件作品,更加容易让市民接受。


“除此之外,通过师资队伍的培养、编写教材、课程优化等方式将榄雕技艺直接带进校园,从娃娃抓起,也更容易实现榄雕技艺的传承和传播。”曾宪鹏说。




非遗进校园 促进非遗活化


“非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重要文化根脉,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藏。”2022年初,曾宪鹏当选第十四届广州市政协委员。曾宪鹏立足自身特点,从自身工作的角度积极地参政议政。其中对于《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规定》以及《广州市革命史迹保护办法》多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受邀参加了立法协商会议。


“到目前我共提出了三份提案,其内容主要都是围绕着如何让非遗以及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在校园内开展传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还将充分地进行调研,提出关于非遗的活化利用相关提案。”曾宪鹏介绍,“我们从2016年起就和越秀、海珠等地的教育部门合作,将榄雕技艺作为中小学美术老师的再继续教育课程,至今已经培养了超过60位老师,为接下来的榄雕技艺进校园以及成立师资班打下了基础。”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全市有近十所学校开设了榄雕课程,其中有四所学校被评为了榄雕技艺2021-2023年度市级传承基地。




“非遗活起来,才能真正传下去”


在市场化大背景下,作为非遗新生代传承人,曾宪鹏从2019年末就对榄雕技艺进行生化,提出了“榄有文化”的概念,期望将乌榄通过跨界融合、横向开发等方式进行活化利用,将非遗融入人们的生活。


曾宪鹏开拓了“榄文化”系列产品,其中包括榄肉粽子、榄仁月饼、榄香皂、榄香薰等产品,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发出了诸如耳坠、项链、U盘等实用型的创新工艺品,将年轻人喜爱的动漫等元素与榄雕结合,让更多的人们能更容易接受榄雕,使其能够更容易地进入了普通市民的家庭。


谈到自己和工作室未来的目标,曾宪鹏表示:“总体目标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学习、传播榄雕文化,开发出可以更好的融进千家万户的文创产品。通过这些产品的开发,让更多的市民知道榄文化,从而知道榄雕技艺,并通过文创产品的收益反哺榄雕技艺。”




鼓励青年守正创新


曾宪鹏表示,会立足自身的工作岗位,在青年当中更好地宣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能够抵受外来的文化侵略。通过传播榄雕文化,在青年的心中树立工匠精神,教会他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坚持,要用心去做。


图片


△《广府妙语》 (曾宪鹏)


如今的广州榄雕既是手工艺,更是艺术,是技艺传承的审美寄托。它贯穿着古老的岭南文脉,承载着岭南人的家国情怀,在当下焕发着新的生命与光彩。


图片

曾宪鹏建议有志从事非遗文化或传统技艺传承的青年学生:“在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被外界的思想所干扰,一定要认清自己的道路,不能走偏了;其次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时期对非遗文化进行创新,但一定要在立足于非遗文化的基础上创新,而不要过多地追求标新立异。过多的创新有可能会让非遗的根本完全丢失,从而失去了传承的意义与价值。”



图片由受访者供图